河北邢台:“百泉之城”活力涌动

 2022-07-26来源:河北日报


台市七里河水利风景区及沿岸景观。近年来,邢台市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昔日荒滩地蝶变今朝景观河。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20个特色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重点,实力邢台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十大标配”建设全面铺开,品质邢台建设展新颜;“百泉”持续复涌,美丽邢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社会信用监测排名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活力邢台建设成效显著;“医养一体、两院融合”经验做法叫响全国,幸福邢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年巨变,一路奋发。党的十八大以来,邢台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大格局、树进取心、施非常策、兴落实风,全市上下鼓足干劲、拼搏竞进,加快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奋力开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2012年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315.4亿元增长到2427.1亿元。

■ 乡村新名片

标准化种植助农民增收,在全国率先建立防贫防返贫监测预警救助评估机制

内丘县岗底村,果树满山。村口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果农杨双奎在果园里修剪果树,扭枝拉梢,专注专业。一个个苹果身裹纸袋挂在枝头,“这些早熟苹果叫‘中秋王’,再过40多天就能采摘了。”

杨双奎是李保国教授生前在岗底村的“得意门生”。“李老师告诉我们:种果树一定要相信科技,进行标准化种植。”杨双奎说,他们村的苹果之所以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是因为李保国教授根据岗底实际,制定了“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

“与10年前比,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足足翻了两番,现在达到了4.6万元。”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党的十八大以来,邢台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脱贫攻坚首要目标,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30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180个,构建扶贫车间、企业订单等6种就业扶贫模式,对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

2020年底,邢台市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9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7.6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至今,没有发生一例返贫致贫情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邢台在全国率先建立防贫防返贫监测预警救助评估机制,今年以来,为6881户监测对象落实了相关帮扶措施,新增防贫监测对象628户1736人,消除风险169户413人。

■ 产业新名片

一县一特色,20个特色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重点

7月18日,位于邢台市南和区的金沙河面业集团,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马力全开。

“从婴幼儿系列的蔬菜面、鸡蛋面,到孕妇的营养面;从最常见的家常挂面到担担面、刀削面;从小麦芯面到杂粮面,产品应有尽有。”董事长魏海金介绍,目前,集团日处理小麦2万吨,日产挂面5000吨,是全国挂面加工企业的领头羊。

“传统”变“现代”,就地能致富。金沙河产业链条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到餐桌”,越来越多的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除了金沙河,邢台还涌现出今麦郎集团、玉锋实业集团等一批经营规模大、发展水平高、带农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县一特色,一地一产业。邢台20个特色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清河羊绒、平乡童车玩具、宁晋线缆、南和宠物食品、临西轴承等县域特色产业享誉全国。

2021年,邢台在46个产业集群中优选25条制造业产业链和51家“链上”头部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工业设计等12项赋能行动,全市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实现4269亿元,同比增长21.29%,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6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8家。

以经济开发区提质扩容为契机,邢台今年着力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加快形成京津冀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基地,全力打造冀中南转型升级示范带的邢台优势板块,力争装备制造业营收规模达到千亿元水平。

■ 生态新名片

“百泉”复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省领先

一个个水泡,从地下钻出来汩汩喷涌,荡开层层涟漪,也荡起邢台人心中的涟漪。

位于邢台经济开发区的狗头泉,自2021年夏季以来,一直稳定复涌,碧绿的泉池如一块翠玉,颇有“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境。岸边金黄色的芦苇荡,为“碧玉”镶上了金边。

百泉竞流,一锹一井,才有了“井方”的称呼,“井方”进而演化成“邢”,邢台因此被称为“百泉之城”。

“‘百泉’复涌已成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邢台市水务局副局长尼文波介绍,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邢台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打出了“节管调发力,引蓄补并举”的组合拳,截至今年6月,全市浅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较去年同比回升幅度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三位。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邢台全面推进现代水网体系建设。目前市区江水使用量达到16万立方米/日,工业江水直供达到3.65万立方米/日。同时,统筹利用引江水、水库水等多种水源,大力开展河道补水。2021年以来,21条主要河道实现“河河有水”。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变成现实。

水清,地绿,天蓝。目前,邢台6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7个乡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125个乡村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全市林木覆盖率提升至36.64%。2021年,邢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

■ 文化新名片

“古城新韵”以文促旅,102个文旅项目加速推进

碧空如洗,邢窑博物馆犹如一组白玉茶具静静躺在一方碧水之中。

7月14日,“追寻红色记忆 见证老区振兴”系列主题采风活动内丘站启幕。“邢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商周以来越窑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走进邢窑博物馆,看着眼前一件件精美的邢白瓷展品,听着讲解员的讲解,采风团无不惊叹于邢白瓷的“形”“意”之美。

邢窑博物馆、邢窑遗址博物馆、邢瓷文化体验馆于2017年开馆。邢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邢窑为主题的遗址博物馆、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

邢台有3500年建城史。“古城新韵”,以文促旅,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到邢台触摸历史,体验山水之美。2020年底,邢台博物院落成,不仅标志着邢台市馆藏文物和藏品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更架起了国内外朋友来邢台对话历史、寻宗探源的桥梁。

此外,邢台园博园依托太行山、古黄河和沙丘宫苑遗址等,使山水园林渗透于城市,形成文化元素多样化的城市滨水景观。

今年,邢台成立岩彩实验室和创作中心,推广太行岩彩专业创作,打造具有太行山基因和肌理的书画品牌。开展“我看牛城·百善骈臻”征稿活动,打造中国北方扇子之都。全市首场沉浸式演出《一朵桃花灼灼芳华》,融入“非遗”元素,实现演艺与旅游深度融合。

着眼未来,邢台规划推进营地、民宿、夜游经济等新业态为支撑的城市近郊游体系建设,在市区外环278平方公里之间的环城旅游产业带上,摆布6大功能板块、182个项目、37个公交点位、14个公园及25个营地。截至6月底,谋划推进新建、续建文旅项目102个。

■ 交通新名片

邢台褡裢机场年内通航,公路密度17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

夏日,驱车行驶在信都区抗大路上,沿途群山起伏、果林茂盛,一派风光旖旎的生态美景跃然眼前。路旁,山花怒放,淡香氤氲,一辆辆“抗大号”公交车不时驶过。

天梯山、景梅山、邢襄古镇、白云山、前南峪、抗大陈列馆……抗大路是邢台西部山区衔接景区数量最多的道路,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一路通,百业兴。

近年来,邢台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2021年末,邢台公路通车里程达2.12万公里,公路密度170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干线公路里程2665公里(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密度21.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依托便捷的交通网,邢台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城际公交、点对点公交,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邢台褡裢机场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计划今年10月31日前通航。预计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45万人次,年邮货吞吐量1300吨,航班飞机起降量为6080架次。

邢台提出打造京津冀东南门户城市的目标,紧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适度超前谋划中心城区快速通道、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轨道交通等项目,力争通过三五年努力,推进全市交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